中國近現代史

歷史上唯一一位三次登基的皇帝

       1967年10月17日,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北京病逝,享年61歲。溥儀不僅是大清王朝的末代皇帝,同時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封建帝王。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更替中,曾經產生過大大小小四五百位皇帝,其中不乏被趕下皇帝寶座後又東山再起再登大寶者,如著名的「六位帝皇丸」唐中宗李顯、以「奪門之變」復位的明英宗朱祁鎮等等,但象溥儀這樣三次登基的,僅此一位,別無分號。
        溥儀生於1906年2月7日,是道光帝旻寧的曾孫、醇賢親王奕譞之孫、攝政王載灃長子。1908年11月15日,大清國的實際最高統治者慈禧「老佛爺」在中南海儀鸞殿(今懷仁堂)駕崩。這個掌控製大清朝廷長達半個世紀的女人臨終遺言卻說:「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製。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鑒!」慈禧之死就在此前一天,也就是11月14日,光緒帝暴崩,時年僅37歲。慈禧對這個4歲入宮,即是侄子又是外甥的養子可謂又愛又恨。光緒帝無嗣,慈禧遂下命立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為帝,年號宣統,慈禧被尊為太皇太後。
       1908年12月2日,溥儀在太和殿舉行登基大典,改年號為「宣統」。在即位大典禮上,3歲的溥儀面對跪在下面黑壓壓的諸大臣,不知是害怕還是其它什麽原因,哭喊著要回家。他的父親攝政王載灃連忙上前哄道:」別哭,別哭,快完了,快完了!「不料一語成讖,不到三年,溥儀便在辛亥革命的炮聲中宣布退位!
        1912年2月12日,在那個很「2」的日子里, 隆裕太後帶著大清王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在養心殿里舉行了最後一次朝見,演出了一幕「揮淚對宮娥」的歷史落幕劇,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製就此結束。
       不過根據《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溥儀在紫禁城里繼續關起門來做他的小皇帝,期間還迎娶了皇後婉容和淑妃文繡,直到12年後被馮玉祥的部下鹿鐘麟趕出紫禁城。
        1917年6月,忠心可嘉的「辮帥」張勛借調停黎元洪與段祺瑞的府院之爭為名率五千「辮子兵」殺入北京。1917年7月1日晨,已退位五年12歲的末代皇帝溥儀又一次被推上了寶座。改元為宣統九年,通電全國改掛黃龍旗。7月12日(又是一個12日),溥儀第二次退位,這一次他又當了12天皇帝的!看來溥儀和「2」的真是緣分不淺啊!張勛復辟
 圖片       「九·一八」事變後,溥儀在日本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和他的表妹川島芳子的幫助下從寓居七年的天津潛赴旅順,不久到奉天。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儀就任滿洲國執政,年號「大同」。1934年3月1日,溥儀在長春再次「稱帝」,年號「康德」,改長春為「新京」,這是溥儀第三次登上皇帝寶座,偽「滿洲國」也改國號為「滿洲帝國」。
        溥儀先是身穿清朝皇帝的龍袍在長春郊外的杏花村舉行了即位儀式,之後身穿「滿洲國陸海空軍大元帥」服的溥儀又在長春市內的勤民樓舉行即位典禮,日本關東軍司令官率日本200多名官員出席儀式,表示當場予以承認。之所以要舉行兩次皇帝即位儀式,是因為扶持溥儀的日本關東軍只承認溥儀是「滿洲國皇帝」而不是「大清國皇帝」。但無論是什麽皇帝都是兒皇帝、都是傀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8日淩晨,溥儀在通化臨江縣大栗子溝礦山株式會社技工培養所內舉行了所謂的「退位儀式」。8月19日,溥儀在沈陽東塔機場候機,準備逃往日本。不料,一隊蘇聯傘兵從天而降,溥儀束手就擒,之後,溥儀被押往蘇聯赤塔戰俘營,直到1950年被移交給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期間,溥儀於1946年8月作為證人出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法庭上,溥儀聲稱自己在任滿洲國皇帝期間,完全為日本占領當局擺布,沒有人身自由,也沒有做為滿洲國元首相應的權力和尊嚴,是自己被日本關東軍脅持到內滿洲的。總之,把所有的責任一古腦地推到了日本主子頭上。
        1950年8月1日,溥儀與其他滿洲國263名「戰犯」在綏芬河由蘇聯政府移交給中國政府,之後,被送到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溥儀編號為981。在戰犯管理所,這位夕日四體不勤、五谷不識的末代皇帝學會了許多東西。
        1959年12月,溥儀作為首批特赦戰犯得到特赦。回到北京後,溥儀暫住在妹妹家。這時,北京已經開始實行戶籍製度,溥儀去派出所辦戶口時,著實給接待他的民警製造了許多麻煩。如出生地,溥儀說在紫禁城!再比如學歷,溥儀說他沒有上過私塾,都是私人教師教的……不過也有讓溥儀尷尬的問題——婚姻狀況:一個被離婚的皇帝!
        1960年2月,溥儀到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園報到,成為一名園丁,夕日不食人間煙火的皇帝陛下成為新中國一個自食其力的公民。周恩來總理在會見溥儀時對他說:「你當皇帝的時候才兩三歲,那時的事不能讓你負責。但在偽滿時代,你是要負責的。」
        1962年4月,溥儀與護士李淑賢結婚。1964年,調到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任資料專員,並擔任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和中央文史館館員。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訪華時,溥儀曾陪同,蒙哥馬利詢問溥儀現況時,溥儀回答說「比起皇帝來我更願當園丁」。讓這位英國元帥大跌眼鏡,回國後將此當成奇聞廣為宣傳。
        1961年,在紀念辛亥革命50周年的座談會上,溥儀與「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的熊秉坤還有當年將他從紫禁城里趕出來的鹿鐘麟將軍不期而遇,三人把盞言歡、一笑泯恩仇。
        1964年,溥儀所著《我的前半生》由群眾出版社出版。出版前,正紅旗出身的老舍先生為該書潤色,幽默的老舍先生戲稱這項工作為「當奴才」!這部書的生命力非常旺盛,自問世半個世紀以來,重印20多次,銀聯累計印數近200萬冊。
       文革開始後,溥儀受到沖擊。1966年12月,溥儀因患尿毒癥住進了北京人民醫院。1967年10月17日,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北京病逝,享年61歲。火葬後骨灰安放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側室,後移放於正室。
        溥儀去世時已是平民身份,所有沒有謚號。但溥儀畢竟作過三年的皇帝,愛新覺羅家族在臺灣的後裔中有好事者為其上了廟號「憲宗」和謚號「配天同運法古紹統粹文敬孚寬睿正穆體仁立孝襄皇帝」。而大陸方面的遺老遺少也不甘落後,於2004年重新給溥儀上了廟號和謚號,廟號為「清恭宗」,謚號「配天同運法古紹統粹文敬孚寬睿正穆體仁立孝湣皇帝。1995年,位於河北易縣的清西陵華龍皇家陵園為招攬生意,找到溥儀的遺孀李淑賢並說服她並將溥儀墓葬遷入,以帶動當地旅遊業的發展。

推薦內容

三歲登基三次稱帝

歷史的意義照進現實

辛亥革命

國共合作